全国人大代表、国机集团邵阳纺织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副总工程师兼总设计师吴继发介绍,我国能源资源的基本国情是“富煤、贫油、少气”,石油资源短缺,原油对外依存度已经超过70%.同时,我国还面临严峻的生态环境挑战,特别是“塑料微粒”已成为备受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对此,吴继发建议:大力推动生物可降解材料发展与应用。吴继发表示,要做好生物可降解材料发展的顶层设计,编制生物可降解材料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发展路径和主要任务,整合行业内外资源,提升生物可降解材料产业高端化。同时,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对生物可降解材料产业化建设项目予以财政资金支持和税收优惠政策。支持科技创新,进一步提高生物可降解材料技术水平。此外,吴继发建议,进一步加大生物可降解材料的应用推广,通过加强宣传引导、打造应用示范区等方式,让广大消费者了解塑料垃圾对环境的危害,逐步接受认可生物可降解材料制品,扩大其应用市场。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纳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赵毅武表示生物基材料作为一种从粮食中提取、低碳环保的可降解材料,应大力推广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从而减少石油基塑料的使用,进一步降低白色污染,助力国家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建议大力推广可降解材料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全国人大代表、国家能源集团西来峰焦化厂炼焦二车间党支部副书记吴英表示:相较于传统的生态降解塑料,煤基生物降解可大大缩短降解时间,减少塑料废弃物焚烧过程所产生的碳排放。利用这一技术建设可降解塑料生产基地,不仅能够实现绿色产业升级改造,也能为碳达峰、碳中和作出贡献。她建议支持鼓励煤基生物降解塑料的发展,认为这一举措可以从源头为农田“清肺通络”,有效治理白色污染。
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常委、上海中华职教社副主任马国湘认为,应大力推广全生物降解新材料,积极培育循环经济发展。其具体建议如下:第一,不断完善全国范围的全生物降解材料产业标准体系。建议有关部门尽早对全生物降解新材料项目进行调研和检测,不断完善全国范围的全生物降解材料产业标准体系,推动国际互认机制的建立,形成具有中国影响力的检测与认证中心,对各地给予指导。第二,实施试点推行法。例如,山东潍坊地区就以全生物降解材料产业,以秸秆、芦苇、菜叶等植物废料对再生资源的综合利用,还可以加工生产替代塑料、棉花、玻璃、木材、钢材等产品,实现绿色高效的生态工业。第三,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力度。建议将全生物降解材料产业关联项目建设纳入全国各地重点产业扶持范围,对全生物降解材料企业采用阶段性奖励支持方式,并加大对全生物降解材料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拓宽抵质押物范围。第四,支持技术融合创新攻关,支持推广应用。推动全生物降解材料研发机构和龙头企业融合,鼓励全生物降解材料企业承担原料改性、产品研发等领域技术攻关,拓宽成果转化应用范围,畅通全生物降解材料产品销售渠道。与此同时,鼓励消费者自觉选用绿色环保全生物降解材料产品,鼓励电商、快递、外卖等企业采购使用性能达标的全生物降解材料产品,对使用不可降解塑料的消费者和企业征收附加消费税,尽早实现全生物降解材料全场景应用。
全国人大代表、联泓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联泓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郑月明,在做客山东广播电视台访谈节目《两会大家谈》时曾提出一个数据——每年仅快递包装和三大外卖平台使用的塑料袋可以覆盖900平方公里。事实上,对可降解材料的研发已有多年时间,之所以替代产品没有成功推广,郑月明认为原因出在技术、政策等方面。一是生产成本相对传统塑料高,价格缺乏竞争力;二是连续大宗稳定合成的生物可降解材料,以及改性后广泛应用的生物可降解材料国内技术尚不成熟,产品性能没有传统塑料覆盖范围广;三是国内尚无明确的产品评价标准,市场较混乱;四是行业政策和相关法规不够完善,消费者的环保意识不够强。对此,他带来三条建议。第一,制定法规,鼓励各方面使用“绿色环保”的生物可降解材料;第二,遴选支持拥有核心技术、能带动生物可降解材料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第三,制定生物可降解材料产品标准和评价体系。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李景虹认为,大力发展废塑料化学循环新业态,是处理无法再重新利用的废旧塑料垃圾的有效途径之一。央视财经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外卖年订单总量已激增至171.2亿单,其中餐饮类外卖占比80%,一次性餐具消耗量巨大。